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样本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样本_第1页
1/14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样本_第2页
2/14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样本_第3页
3/14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作者简介】吴铮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内容提要】科举制度本是官僚帝国实现普遍化权力的手段、 皇权扩张的工具。均田制崩溃之后, 中华帝国出现了掌握经济资源却没有稳固政治地位的绅士阶层。由于遭到绅士集团的抵制, 宋朝试图经过科举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扩张国家权力的企图失败了。儒家学者扩张自身文化权力的学校取士方案不能被帝国采纳, 最终放弃了主导文化教育和推举官员的要求, 仅提议经过科举理学化提升绅士集团的政治地位, 为科举制度进展”功名身份的终身制”指明了方向。【关 键 词】科举/中华帝国/绅士集团/儒家文化 宋代以后, 士绅取代贵族成为中国帝国社会力量的主流、 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中间阶层( 孙立平, 1992:58) 。一般认为, 士绅集团主要依赖科举制度而形成, 由科举途径而获得的功名身份的终身制, 使一批人沉淀下来, 形成一个有稳定的制度性来源的社会群体——士绅集团( 参见杨力伟, 1991; 张仲礼, 1991) 。然而, 科举制度”第一次撇开了血缘、 门第、 出身、 家世等先赋性因素”( 孙立平, 1992:61) 选拔官僚, 有效地消解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影响, 具有明显的普遍化权力的倾向, 本是有利于皇帝独裁统治的选官制度。那么, 作为君主专制工具的科举制度, 怎么可能一方面消解贵族集团, 另一方面又产生”功名身份的终身制”, 为绅士集团提供稳定的政治身份? 科举制度究竟是倾向于官僚帝国的”普遍化权力”, 还是倾向于统治集团与绅士集团在政治上的混融? 本文将经过分析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演变之关系, 科举制度及其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而发生的变化来回答上述问题。唐宋时期曾经出现各种不同的科举方案, 这些方案的成败得失取决于它们能否维系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功名身份的终身制”并不是科举制度与生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俱来的内容, 而是一种后发的补充性制度, 是贵族集团在中国社会消融后国家与绅士集团相互冲突和妥协的产物, 同时体现了儒家文化这种传统的合法性对中华帝国政治目标的制约。 一、 均田制崩溃前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及科举制度在其中的作用 中华帝国的社会结构有两种主要的模式, 一种是国家经过官僚直接统治民众, 体现了普遍化权力的倾向, 以秦朝为典型; 一种是国家经过贵族或士绅集团间接地统治民众, 魏晋时期是贵族化官僚( 士族) 进展的一个顶峰, 明清社会则出现了一个稳固的士绅阶层。然而在唐朝, 虽然贵族化官...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样本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