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原子吸收光谱和 ICP 光谱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原子发射光谱法都属于原子光谱分析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技术是通过测量被测元素的发射谱线的波长与强度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一种原子光谱技术;而原子吸收光谱则是依据被测元素对锐线光源的吸收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原子光谱技术。下面对两种技术简单进行分别介绍。第一部分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absorptionspectrometry,AAS),也称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absorptionspectrophotometry,AAS),是基于蒸气相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该元素含量的一种仪器分析方法。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优点是:(1) 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火焰原子吸收法的检出限可达 IO-9g(ppm 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更高,可达 ppb 级。(2) 测量精度好。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中等和高含量元素的相对偏差可小于1%,测量精度已接近于经典化学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测量精度一般为 3-5%。(3)选择性强,简便、快速。由于其采用銳线光源,样品不需要经繁琐的分离,可在同一溶液中直接测定多种元素,测定一个元素只需要数分钟,分析操作简便、迅速。(4) 抗干扰能力强。原子吸收线数目少,光谱干扰少,一般不存在共存元素的光谱重叠干扰。(5) 应用范围广。可测 60 多种元素;既能用于微量分析又能用于超微量分析。另外,还可用间接的方法测定非金属元素和有机化合物。(6)用样量少。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的进样量为 3〜6mL・min-i,采用微量进样时可少至 10〜50》L。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的液体进样为 10〜20》L,固体进样量为毫克量级,需要的样品量极少。(7)仪器设备相对比较简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应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主要用于金属元素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矿物、金属、陶瓷、水泥、化工产品、土壤、食品、血液、生物体、环境污染物等试样中的金属元素的测定中。此外,利用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还可以进行一些非金属元素等的测定。如共振吸收线位于短波紫外区的元素,如 F、Cl、Br、I、S、P、N、As、Se、Hg 等;用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灵敏度很低的难熔高温元素,如 B、Be、Zr、F、Nb、Ta、W、U、Th 以及稀土元素等以及不能直接测定的阴离子和有机化合物。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还可以测定元素形态,主要通过化学法、氢化物发生法和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