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心电图“揪出”心房扑动?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4-03-14 发表评论 分享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 牟延光 1 心房扑动与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 容易误诊的原因 (1)2∶1 传导的心房扑动,F 波往往掩盖或重叠于 QRS 波群或T 波中,不易被识别,易误诊为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图1)。 图1 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心电图 注:患者,男,85 岁。临床诊断:肺部感染。aVL、V1~V3 导联 QRS 波群前似有正向 P 波,P-R 间期约为 0.12 s,QRS 波群节律匀齐,心室率 167 次/min,酷似窦性心动过速。但 PaVR 直立,可排除窦性心律,下壁导联 QRS 波群终末部显著变形,似有锯齿状 F波,诊断心房扑动,2∶1 房室传导(图1A)。电复律后,PaVR 倒置,心室率转为 136 次/min,为窦性心动过速(图1B) (2)若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阻滞,QRS 波群切迹与变形酷似 F波,则易被误诊为心房扑动(图2)。 图2 窦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阻滞酷似心房扑动 注:患者,男,46 岁。临床诊断: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95 m m ,左室射血分数18%,右房左右径63 m m ,左房前后径51 m m ,右室舒张末期内径53 m m 。心电图(图2A)显示:心室率快,基线不易辨认,下壁导联QRS 终末部有切迹,形似锯齿状F 波,易误诊为心房扑动2∶1 房室传导。心室率慢时心电图(图2B),下壁导联QRS 终末部切迹为QRS 波群的一部分,是左束支阻滞所致,而非 F 波重叠 鉴别要点 (1)若在2 个QRS 波群中间看到P 波或F 波,应用“Bix 法则”(当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如果在2 个QRS 波中间看到P 或F 波,就应该考虑到可能有另一个P 或F 波隐藏在QRS 波内)提示 QRS 波群内可能隐藏有 P 波或F 波。 (2)窦性心律时窦性 P 波在Ⅰ、Ⅱ、Ⅲ、aVF、V4~V6 导联直立,aVR 导联倒置;而心房扑动的 F 波在Ⅱ导联和胸导联多为倒置,aVR 导联多直立。 (3)刺激迷走神经,若心动过速突然终止,恢复窦性心律,则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若心室率突然减半或心室率转为不规则而显露 F 波,则支持心房扑动的诊断。 2 心房扑动与右束支阻滞 心房扑动时,V1 导联多数情况下仍存在等电位线,2∶1 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V1 导联 QRS 波群终末部位因重叠有 F 波而变形,此时易误诊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