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源教授职业教育系列论述 职院教务处编制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无疑,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首先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抉择取向问题。 一般来说,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传授的是实际存在的显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即理论性知识,主要解决‚是什么‛(事实、概念等)和‚为什么‛(原理、规律等)的问题。这是培养科学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一般是指经验并可进一步发展为策略,即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显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内容的序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答案是: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其次要解决的是课程内容的序化结构问题。 一般来说,课程结构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科体系的框架,其基础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构成论,强调的是静态的无生命的‚机械‛对知识的客观构造;一类是行动体系的框架,其依据是生物学上的生成论,强调的是动态的有生命的‚机体‛对知识的主观构建。 显而易见,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时序‛串行的情况,但课程内容却是根据结构庞大而逻辑严密的学科顺序编排的。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的编排采取了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