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借海而兴,它凭借海洋资源、区位、产业和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步从海防重镇演变为对外开放前沿,从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海滨城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经提出,威海便自去年开始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四大引擎:资源、区位、产业、生态 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山东基岩岬湾海岸总长的1/2。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目前,威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全国最大的水产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与远洋捕捞船队。在区位优势方面,威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距韩国 93海里,距日本 174海里,是中国长江以北距韩国最近的城市,“威海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信心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说。 他说:2009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 5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9.9%,这一比重在全省位居首位。威海初步形成了产业比较齐全、优势比较突出、特色比较明显的海洋产业体系。产业优势日渐突出。 而生态环境尤为威海人自豪:威海一直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它是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群,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威海在生态环境方面获得的国家级以上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资源、区位、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威海发展蓝色经济的四大引擎。 “转方式、调结构”助力蓝色经济 2009年 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此战略目标一确立,山东全省上下振奋: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周边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为山东省海洋经济版块进入国家战略提供了无限可能。 王培廷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威海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海陆统筹发展、推进产业高端化、突出威海特色的原则,编制实施了《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四个战略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