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为科学、 有效开展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依据《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进行修订,形成本方案。一、监测目的(一)掌握监测地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分析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趋势。(二)评估城乡病媒生物侵扰状况,指导病媒生物科学防制。(三)开展病媒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为该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二、监测点设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根据本地生态环境、传染病流行情况及卫生创建工作需求设置监测点。在全国常规监测基础上,每个省份选择 2-5 个地级市 ( 其中应包括 1-2 个国家卫生城市) 作为国家级监测点,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下发,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三、监测种类(一)鼠、蚊、蝇、蟑螂生态学监测。各省份可根据辖区内蜱类、臭虫等危害情况开展相应监测。(二)蚊、蝇及蟑螂抗药性监测。四、监测内容(一)病媒生物生态学监测。1.鼠类监测。(1)监测方法: 采用夹夜法 / 笼夜法。 城镇居民区室内可采用粘鼠板法。室外可采用路径法进行监测。(2)监测时间:每两个月至少开展1 次,于监测月中旬开展。(3)监测生境:夹夜法 / 笼夜法: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重点行业(餐饮、食品制售、建筑工地、屠宰、酿造等)3 个类型的生境各不少于 1 个,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增加农田、林地等生境。路径法: 公共绿地 / 公园 / 道路两侧, 垃圾中转站 / 公共厕所,单位 / 居民区院内, 农贸市场 / 工地 / 车站,合计检查单位20 个以上,总调查路径2000 米以上。鼠密度监测汇总表见附件1。2.蚊虫监测。各监测点同时开展成蚊和幼蚊的监测。(1)监测方法: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或CO2 诱蚊灯法、人诱停落法或双层叠帐法,幼虫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路径法和勺捕法。(2)监测时间:成蚊:蚊虫活动期内每月开展不少于2 次。幼虫:蚊虫活动高峰期每月中旬开展1 次。(3)监测生境:诱蚊灯法 /CO2诱蚊灯法: 城区分别选择 2个以上城镇居民区、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农村分别选择2处以上民房和牲畜棚(包括牛棚、猪圈、羊圈或养殖场等)。人诱停落法 / 双层叠帐法: 居民区、 公园 / 竹林、 旧轮胎堆放地/ 废品站 / 工地各不少于 1处。布雷图指数法:居民区100户以上,医院、公园、工地、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