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环境变革下的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对策摘要:人力资源服务业是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状况、产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环境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为促进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必须转变经营模式,由规模取胜转向品质提升;加大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改善人力资源服务结构和品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业务转化来推动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环境;劳动力供给;技术进步;经营模式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6-0075-04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至2014年末,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万家,从业人员40.7万人,行业年营业收入达到8058亿元。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升及其快速发展,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在政策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将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生产型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门对其发展做了部署;同年,人社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全面规划。一些学者也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做了探讨,韩树杰(2008),顾家栋、鲍静(2007),姚战琪(2012),莫荣、陈玉萍(2013),王晓辉、田永坡(2014)等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但是,这些研究多数集中于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自身状况,而对与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相关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产业环境关注不足。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人力资源服务业至少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产业运行要素。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劳动力市场运行的支撑产业,其服务和使用的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即劳动者以及用人主体――通过培训、招聘、职业指导等服务,提高劳动者素质并将其匹配到更为合适的岗位:通过招聘、管理咨询、测评等人力资源外部服务,为用人主体发现和使用合格的劳动力提供支持。二是产业环境,这主要包括政策和技术环境。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其发展与政策的扶持或者干预息息相关,而技术则是影响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经营方式的关键要素。当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产生变化后,产业发展随之也会出现新的特征。本文拟从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环境变化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这些因素变化对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未来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一、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变革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优化劳动力配置、提高企业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性产业,与劳动力市场状况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结构、工资水平等正在经历一系列重要变革,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劳动力供给发生根本性变化1.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和占比出现“双降”,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2011-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的绝对数量和占人口的比例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含不满60周岁)91954万人,比2011年末减少2118万人,占总人口的67.6%,比2011年末下降2.2个百分点。与此相伴的是,老龄人口逐年上升。2013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0243万人,比2011年增加17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9%,比2011年增加1.2个百分点。除了老龄人口规模增加以外,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经大大延长。《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称,2011年,中国人均期望寿命就达到了76岁,一些大中城市的人均期望寿命更高,比如,2013年北京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5岁,上海达到82.47岁。2.劳动力素质逐步提升。受教育年限是国际通行的反映人口素质的关键指标之一。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