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雅礼雨花中学刘炜伟一、选题原因:1、学生描写人物外貌平淡乏味,千人一面,不能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2、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作品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七年级下册《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反讽、素描、渲染等手法,为学生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外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提供了基础支持。因此,此课题适用于八年级下期或者九年级上期。3、课标要求,八年级学生写作要“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此选题,既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辨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观察和情感。二、文本选择和改编:(一)教材文本:1、《藤野先生》中“清留学生”和“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借以回顾“反讽之法”和“素描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2、《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借以回顾“渲染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3、改编《列夫托尔斯泰》文本,将多个段落的内容,组合到一个段-落中,三个目的:其一,让学生感知“欲扬先抑之法”;其二,引导学生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三,找到标志性词语——然而。(二)其他经典:无(三)学生作品:两篇学生描写“刘老师”外貌的优秀作品。1、使用“渲染之法”的习作。2、使用“欲扬先抑之法”的习作。目的:通过对比,比较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分析“欲扬先抑之法”描写人物外貌的好处,即抓住特征,由表及里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3、抓“初看、再看、深看”等词语。4、总结相关技法:抑则多点,扬则聚焦。三、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及教师反思:(一)情境引入:星城实验中学送课:聊天式引入师:我叫刘炜伟,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为了与大家见面,我特意打扮了一下,大家看看老师这个样子,你愿意关照我吗?为什么呢?生1(笑):愿意,您看起来挺可亲的。生2(平静):还行吧,您是新老师,我们会配合的。反思:设计本意是为了引出学生对老师外貌的描绘,借以引入课题,效果不佳。缺点两方面:1、未能引导学生的描绘进入“具体”的层面。2、“会关照吗”这样的问话,重点偏移,学生出现其他答案,也是情有可原的。雅礼雨花中学示范课:解题式引入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欲扬先抑绘人物》,大家说说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师:描写人物的什么?生:外貌。反思:解题式引入,针对性强,开门见山,但是过于公式化,学生的情绪未能得到激发,显得单调无趣。(二)明确概念:1、概念引入:(1)出示《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片段,让学生朗读和辨析手法。反思:优点:为学生认知和运用“欲扬先抑”描写人物外貌提供了基础支持,一方面让学生学习通过概念定义某种写法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抑”和“扬”的部分均要用到“渲染”之法,形成铺垫。缺点:耗时较多,且岔开了教学的主线,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精简。(2)出示改写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片段,分层朗读,提出三个思考题:1、文段可否分成两层,为什么?文段中哪个词语体现了语义的变化,应该重读?两个层次的朗读,感情色彩应该如何变化?2、谈谈你在朗读中,感受到的作者内心对这个人物的情感。3、如果把第一层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反思:其一,三个问题提得精准,从“抑与扬”的逻辑关系、“先抑后扬”表达的情感、“不抑只扬”和“欲扬先抑”的对比分析三个方面提问。其二,三个问题由易到难,逻辑清晰,学生回答任务轻松完成,耗时不多,效果不错,为下文界定定义做了良好的铺垫。2、概念界定:(1)幻灯片出示概念: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2)教师讲授概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