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二、诗歌艺术研究(一)艺术特色研究。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健雄奇”来概括刘禹锡诗的风格。韦永霞认为刘禹锡诗歌的“三美”特征是意境美、意志美、哲理美。罗筱玉认为刘诗语言合气骨、情致、韵律于一体,熔豪健、含蓄、明快于一炉。崔桂萍认为刘禹锡诗歌是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个性主要表现在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理性沉思和感性思维的结合。还有一些论其“诗豪”风格的文章,如宋恪震、刘梦初有些文章都对刘禹锡诗歌风格进行解读,认为其具有豪迈的风格。孙琴安指出刘禹锡的怀古五律独占鳌头,且五律中的妙句很多,他晚年的五律成就很高,认为其五律在唐代五律诗中有较高的地位。(二)诗论研究。对刘禹锡的诗论进行研究,刘欢认为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这句著名的话中的“境”字,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旨。一层是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旨意;另一层是由文字刻划的种种物象。两者结构关系是“境生于象外”,刘禹锡有不少作品都能给人提供这样的艺术美。认为刘禹锡用入念息定,主体致悟方法解决意境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朱学东指出了刘禹锡构建以境生象外为中心的意境理论,包括因地乘气的主体心性论、因定得境的审美虚静论和至言无辩的言意论。刘氏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是最具有理论深度的,对古代诗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陈允锋认为刘禹锡在创作诗歌时也非常注意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重视,并充分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这也是他诗学思想的一个特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