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一、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演变过程1、萌芽期——内部牵制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理论是由早期的内部牵制发展而来的。内部牵制源远流长,早期的内部牵制主要通过会计的组织制度体现出来。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经济制约关系。对于企业而言, 这是一个基于企业个体行为层面控制的内部经济制约的阶段。因此, 这一时期只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内部牵制可以概括为以业务授权、职责分工、定期核对等会计控制为基本内容, 采用账簿之间的核对和账簿与财产之间的一致性验证为主要手段, 控制的目的主要是查错防弊。2、发展期——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1934 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内部会计控制”(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 审计程序 委员会 (CAP)下属的 内部控制 专门委员会 1949 年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 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1953 年 10 月, 审计程序 委员会 (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 公告第 19 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972 年,美国 审计准则 委员会 (ASB)在第 1 号公告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1)内部会计控制。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2)内部管理控制。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3、成熟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架构(1 ).. 内部控制结构 (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 1988 年 4 月美国注册会计师 协会发布的《 审计准则 公告第 55 号》(SAS ,规定从 1990 年 1 月起以该文告取代1972 年发布的《 审计准则 公告第 1号》。该文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一词取代原有的“内部控制”(2). 内部控制整体架构 (Internal Control一 Integrated Framework)1992 午,美国 " 反对虚假 财务报告 委员会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raudulent Reporting),所属的内部控制专门研究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