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达规则的真正精神实际上体现的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米兰达规则的真正精神实际上体现的是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即“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 不得受判处死罪或其他不名誉罪行之审判, 惟发生在陆、 海军中或发生在战时或出现公共危险时服现役的民兵中的案件,不在此限。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危害; 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 不给予公平赔偿, 私有财产不得充作公用。”这条修正案使得美国人在受到刑事司法审判的时候,享有沉默权,即所谓“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 。这条规则最初来源于1783年“英国诉沃利克沙尔” 案的判决中表达的思想:任何人都享有免除自证有罪的特权。而这样的思想实际上还可以上溯到更早的1215 年英国《自由大宪章》确立的正当程序原则: “未经合法审判,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 不得处死⋯⋯”。这里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对审判程序的严格规制。其基本思想在于, 任何一个公民在他面对国家权力机构时, 处于弱势的地位, 在权利的保障上就应当向其倾斜。 正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阐释确立米兰达规则时表明的一样,警察局的关押环境和复杂的训问手段, 就足以对嫌疑犯形成巨大的心理攻势, 而迫使许多嫌疑犯在不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自证其罪。 因此米兰达规则表明, 如果反对自我归罪的原则在审判以前的警察局讯问阶段无法得到保障, 那么许多嫌疑犯在进入司法审判之前,就已经丧失了这种权利。刑事诉讼法考试说明刑诉考试将从下列10 个案例中选取2-3 个案例作为考试内容,另从2 个论述题中选取 1 个题目作为考试内容。一. 1963 年 3 月 3 日凌晨,菲尼克斯市,一名18 岁的剧场服务员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被一个陌生男人拖进小汽车里。车子驶到偏僻的地方,该男人强奸了她,后来,她被扔在她家附近的地方。一个星期后,23 岁的米兰达被逮捕,警方将他和另外3 个人混在一起进行辨认。受害者不能肯定是米兰达,但她说米兰达是与犯罪者最像的一个。侦探将米兰达带到一个房间进行讯问,他们告诉米兰达说,受害人已经认出了他,然后问他是否进行陈述。2 个小时后,米兰达在书面供词上签了字,上面有一句话是说他明白自己的权利。法院给米兰达指定阿尔文·穆利律师作辩护人。 律师仔细研究了证据, 认为州检察官肯定能够赢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