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提高语文素养晓风晨露新课标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理念,许多新型的教学设计、 教学用语悄悄地走进了课堂。这些新的手段、用语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老路,倡导尊重学生个性,注重以人为本的新课改思想。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新” ,而不尊重语文教学规律的话,可能会把学生引入另一个极端。其一、朗读方式放任自由,随意性太大。走进一部分所谓的新课改课堂,尤其是阅读教学中, 经常能听见这样的话语:“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于是,昂首挺胸,声情并茂者有之;摇头晃脑、如唱歌般者有之;紧盯书本,指一个念一个者有之; 目无表情,如和尚念经者有之;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各种声音混在一起,给个别学生提供了一个浑水摸鱼开小差的契机。最后, 读得快的或无所事事或洋洋得意,等着老师来下“停止令”;读得慢的还在如蜗牛爬行或继续神游千里。于是,老师最后只得在“余音袅袅”中示意“停止”。笔者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尴尬:在教人教实验版第5 册《槐乡的孩子》一课时,只简单地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而忽视了朗读方法、技巧的指导。该课是一篇极富童真美、人情美的佳作。不基于在此基础上的理解而作情感运用、朗读节奏等指导,学生是读不出美感来,也谈不上真正理解课文内涵,从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而得到美的熏陶的。翻阅我们的教材,有的课文抒情慷慨激昂,有的则委婉细腻; 有的基调欢悦明快, 有的则沉郁顿挫⋯⋯岂能不根据文章自身特点,而放任学生“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呢?这种方式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其实,在这样的“大杂烩”中,文本的文化内涵、德育、美育功能得不到体现。而且,阅读还包括默读、 扫读、泛读等多种方式, 在个别同学朗朗的读书声中,那些选择其他(如默读)方式的同学又怎能静下心来读书?其二、朗读求“量”不求“精”。新课标倡导“以读为本”,这是基于语言学习规律上的正确举措。然而,许多课堂只重视了学生朗读次数的增多,而没重视“质”的提升。在一些公开课上,为了达到“书声琅琅”的效果,往往是进行这样一种流程:学生自渎自悟, 读准字音——择优朗读——品位朗读——赛读——齐读。 诚然,朗读的次数增多了, 课堂出现了“书声琅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