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稻作文化一、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族群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地区的马雄山,东流至广西西林县与清水河汇合,称南盘江,成为贵州、广西的河界。流经广西的西林、隆林、田林和贵州的兴义、安龙、册亨等县,在贵州省望漠县蔗香村与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红水河向东横穿广西中部,在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后改称黔江。红水河干流长695 公里。本文所指的红水河流域是指广西境内红水河干流及支流沿岸的21 个县( 自治县、市 ) ,即西林、隆林、田林、乐业、凌云、天峨、南丹、凤山、东兰、巴马、河池、大化、都安、马山、宜州、忻城、合山、来宾、象州、武宜、桂平。总面积 63162 平方公里,约占广西总面积的37.4%。在行政区划上涉及百色、河池、南宁、柳州、贵港五个市。红水河流域位于北回归线偏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大致在1400 小时— 1800 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在 17— 22° C 之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550.5 毫米,比全国年平均降雨量629 毫米和世界年平均降雨量730 毫米高出一倍多 。红水河流域农业可分为两种区域,一是下游的平原和丘陵梯地,适宜种植水稻 。二是上游的山区 。上游的山区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低山区 ( 中丘区 ),一般海拔在 500— 800 米之间,少数在300 米左右,多分布于中山区边缘 、红水河及其支流沿岸和盆地周围,坡度较缓 ,土热条件较好,宜粮宜林宜果。在低山断裂的相交处形成开阔的山谷和盆地,水土条件好,光照也比较充足,适宜水稻种植。二是中山区( 高丘区 ),这些地方坡陡,日照短, 耕地少而且分散 ,属红壤、黄壤和粘性土质,土层较厚,气候温和湿润,仍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旱谷、小米、豆类为辅。三是岩峰区 ( 岩峰丛洼地 ) ,这些地方石山高大,山峰林立,连绵不绝。大小洼地一个个,深嵌在群山之中.地面缺少河系,地下水埋藏很深,多数洼地干旱缺水,人畜饮水困难,少数洼地易旱又易涝,只能在底部和四壁种些农作物,不适宜水稻种植。红水河流域处在云贵高原向华南丘陵低地的过渡带上,河床深切,坡度大,河水湍急,是广西水力资源最集中的区域,资源量占广西水力资源总量的 70%以上,可以开发10 个梯级电站。同时,红水河流域又是连接云贵高原和华南低地的一条重要的民族走廊,这里居住着壮、汉、瑶、苗等民族。从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文献记载看,壮族是这里的土著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