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如何上好数学活动课新《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我校课题组的研究和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们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认识和做法。一、让孩子在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中学习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倡导的主要学习模式之一,这样的学习模式在初中、高中和大学里已由实验阶段逐步转为落实阶段,但在小学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模式还处于开发阶段,而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应用这种学习方式有为重要。我通过一年级的摸索,再加上二、三年级的试验,发现在小学生中采用这样的学习模式大有益处!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教师设计了“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套七巧板,自主的、有选择的选用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多媒体播放音乐)等系列活动制作图案,优美的作品图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勇于探索图形间的无穷奥秘。同时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趣味性的教学知识使学生有很大兴趣,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更无须教师的强加。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访问有关的工作人员并做好调查记录,自己试着整理资料。课上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学习兴趣高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通过活动,学生亲历了查阅文献,上网查询和实地调查,以及数据整理和统计等工作,培养了学生开展科学小研究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体验和感受交通工具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从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二、综合实践课必须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们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将全班孩子带到学校操场跑了1千米,使他们感受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所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的全新课程。是让学生将实践、体验的收获整理,形成多种多样的成果如:报告、图片、表演、作品等,进行评价、交流、研讨、辩论。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合作、分享,学会客观分析与辨证思考。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的质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例如:在《测量》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了有关测量的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校园内选择合适的测量对象进行测量,过了10分钟以后,让学生回班级进行反馈在测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在测量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学生再去进行测量。另外,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