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立法的偏颇及其矫正以《劳动合同法》为分析考察对象

立法的偏颇及其矫正以《劳动合同法》为分析考察对象_第1页
1/15
立法的偏颇及其矫正以《劳动合同法》为分析考察对象_第2页
2/15
立法的偏颇及其矫正以《劳动合同法》为分析考察对象_第3页
3/1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立法的偏颇及其矫正以《劳动合同法》为分析考察对象 苗连营 郑磊【摘要】《劳动合同法》实施两周年的状况表明,偏颇的立法是导致法律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的回溯性考察,可以发现:各方利益博弈的不充分和博弈策略选择的非制度倾向,以及立法机关权衡利益的偏颇,是影响通过立法实现社会整合效用的两个关键因素。为此,我们必须超越“行政主导立法”的立法模式,完善社会立法中权利配置和作为立法程序正当化装置的公民参加机制。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全新的立法者的立法学。【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利益博弈;利益衡量;立法学 立法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手段和利益分配杠杆,立法过程则是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表达和博弈以及立法者进行利益衡量与整合的综合过程。可以说,利益是立法主体实施立法行为的原动力和目标,对相互冲突的利益诉求进行调整及对它们的先后顺序予以安排,首先是是靠立法手段来实现的;法律法律规范实际上是立法者为解决种种利益冲突、协调利益关系而制定的规则。在对不同利益的进行取舍的时候,立法者无疑要进行艰难的选择和推断。因为利益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在衡量诸多有差异、有冲突甚至直接对立的利益诉求的时候,法律只能肯定一种利益而舍弃其余的利益。这样,为争夺立法所能带来的利益的角逐,便必定会贯穿于立法过程的始终。因此,就需要在立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利益博弈与衡量机制,以尽可能地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均可接受的平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由经济博弈、政治博弈走向立法博弈的悄然变化。《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为我们近距离观察这种角力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样本。 一、引言:失落的期许 2008 年 1 月 1 日,三易其稿、历经四次审议,最终以“145 票赞成,0 票反对,1 票弃权”的高票通过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i]由于该法是继1994 年《劳动法》之后,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部最重要的法律,其所传递的重要信息——事实劳动关系的保护、强制推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与提高解雇保护基准、员工离职及辞退补偿等规定,都是劳动领域长期聚焦的话题。所以,从起草伊始,该法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意外”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两年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饱受争议。当初的反对者,如今“洋洋得意”,抱着自己的“远见卓识”孤芳自赏;当初的支持者,一部分倒戈为“事后诸葛”,一部分依旧坚持认为“责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立法的偏颇及其矫正以《劳动合同法》为分析考察对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