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时间:2011年06月30日11时31分来源:新华文摘作者:王春超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农村市场化和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当前,中国逐步推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一系列阻碍农村人口流动的政策制度逐步退出,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参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一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农民工业已形成一个庞大而独特的社会群体,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当前,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面临着就业的新挑战:他们的就业流动频繁,劳动就业保障机制缺乏,就业质量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对农民工流动就业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探讨影响农民工流动就业的重要因素,并试图寻找到影响就业流动的新机制和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基本特征我们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座城市的十多个主要工业区采用随机拦截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实地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1339份问卷可供计量分析,有效率为95.6%。问卷分为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劳动就业特征、收入与生活情况和心理特征四个部分,涉及民工的自身情况、外部环境特征和心理特征等方面。从调查样本的就业流动程度来看,农民工平均每年换工0.5次以下者占总体的49.1%此部分农民工流动性较弱,平均每年换工0.5次以上者占总体的50.9%,由此显示农民工整体流动倾向较强。综合分析来看,当前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主要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其比例达到84.6qo,而在此部分农民工中,未婚人群达到79%。从年龄结构上看,未婚、年轻均使其家庭负担处于相对轻松阶段,且其流动倾向也会普遍较老一辈农民工要强。而调查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广东及其邻省,从侧面看出农民工对于流动区域选择遵循理性原则,会充分考虑流动成本与收益,并根据所得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而从人力资本上看,农民工学历多为初高中水平,文化素质程度分布整体均匀,但水平不高。农民工个人素质和能力情况是其作流动就业决策的第一步考虑因素,而其流动就业决策却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二、农民工流动就业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一)个人因素分析1.人力资本特征从人力资本特征看,农民工个人的年龄状况、婚姻状况对就业的流动性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则不显著。从年龄方面看,年龄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年龄层次越低,越倾向就业流动。此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年龄越小的农民工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更为迅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他们可能会更愿意承受搜寻工作的成本和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年龄小,阅历有限,社会经验不足,这可能使得其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长远周密的规划,对自身定位不准确。相反年龄越大,所肩负的家庭责任可能就越大,所需支付的心理成本、机会成本也越大,因此其对于工作的稳定性要求也越高。学历对就业流动的倾向之所以不显著,主要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农民工大多从事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学历的相对优势无法有效地转化为就业比较优势;另—方面,农村的基础教育受制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足,内容更新迟滞以及课程设置与现实需求相脱离等各种因素,因此可能难以真正提高农民的社会竞争力。从婚姻状况方面看,已婚与其流动倾向呈反向显著关系。即已婚的农民工其流动倾向较弱。已婚的农民工,相对于单身的农民工,家庭负担较重。家庭压力使农民工流动时会更为充分地计算其流动成本与效益,流动就业决策会相对谨慎。而考虑越周全,其就业流动就越谨慎,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就越加深,因此流动倾向就越弱。同时,已婚的农民工相对于初人社会的未婚农民工,其思想行为更为成熟,其流动的时间相对较长,已处于流动的沉淀时期,即由于对工作的深入了解与对自我认识的加深,其流动倾向较弱。2.个人收入特征从个人的收入特征来看,农民工的实际工资、储蓄比、收入满意程度对农民工的流动就业选择具有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