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现代汉语作业贾宝珠20124199北方民族大学2012级汉语言1班口语和书面语是矛盾的统一体,在写作中,如何准确把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如何把口语转换成书面语,是写作者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从语言的角度讲,口语和书面语都是交际的工具,都有沟通的功能,都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口语和书面语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一、语体风格差异;二、性别角色差异;三、肯否褒贬差异;四、形象感知差异;五、行业规范差异;六、时代变迁差异;七、地域方言差异、八、异域语言差异;九、文化背景差异。一、语体风格差异诗人艾青写有《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保姆”意思相当的词语还有“奶妈”、“奶娘”、“乳母”,它们指称的是同一客体,但是,如果换为“大堰河——我的奶妈”或“奶娘”、“乳母”,语法上没有问题,理性意义也基本没变。但诗人为什么没用这些词呢?主要是因为奶妈”、“奶娘”一般用于口语语体,风格特点是通俗。而“乳母”则多用于书面语体,风格特征是更文雅,“保姆”的语体特征不明显,风格特征中性。当然,现在看来上述词语在理性意义上也存在些微的差异。现在“保姆”的外延已经大于“奶妈”、“奶娘”“乳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家政服务员”了,而“家政服务员”则显得过于时髦,雅致。上述词语的风格差异来自于它们所习惯使用的语体,我们把词语的这种功能称为语体风格差异。语体风格差异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由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种种反应造成的,如,亲切、自然、通俗、庄重、文雅等。请看这样一组词语——“爹娘”、“爸妈”、“父母”、“椿萱”,其所指都是“父母”,但它们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爹娘”一般用于口语中,风格特征是亲切,具有一定的乡土和地方气息;“爸妈”也多用于口语,也是一种亲切的称呼,但较之于“爹娘”要雅一些;而“父母”则比较正式,多用于书面语或者正式、严肃的场合。至于“椿萱”则是一种比喻用法,是古语词,即使在书面语中也极少运用。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不仅标示出它们各自的适用语体,也为人们的写作实践提供了极大的选择余地。不仅如此,上述词语的语体风格差异,也为相关词语的构词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经常说,“父子”、“母子”、“父女”、“母女”,而不说“爹子”、“娘子”、“爹女”、“娘女”,或者“爸子”、“妈子”、“爸女”、“妈女”,更不会用“椿萱”来代替其中的一个语素。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与汉语的构词习惯有关,一方面是与“父母”一词的语体风格有关。“父子”、“母子”、“父女”、“母女”是一种文雅的说法,多用于书面或相对正式的场合。汉语里的大部分词语没有明显的语体风格差异,可以用于各种语体,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具有相对明显的风格差异,如,“老家——祖籍、籍贯”;“寻思——思考”;“搞定、摆平、搞掂——解决”;“自个儿——独自”;“机灵——聪明、聪颖、聪慧”;“好像——仿佛”;“哆嗦——颤抖、颤栗”;“吃惊——惊诧、惊异”;“折磨——摧残、蹂躏”;“好处——实惠”;“老外——外宾”;“看病——就诊”;“同学——同窗”;“小孩——孩童、儿童”;“冷不丁——突然”;“钱、钞票——款、货币”等等。前者多适用于口语,后者多适用于书面语。前者和后者的语体风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雅俗之分和文野之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适用范围。比如,口语中经常说,“你老家哪里?”正式一点的“你祖籍哪里?”,但很少说“你籍贯哪里?”我们经常填写的履历表中,看到的往往是“籍贯”,而不是“老家”或“祖籍”即可说明问题。熟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闻”中的“寒窗”就不能换成“苦学”,那样一来,就显得不伦不类的。二、性别角色差异“一头肥猪”、“一匹壮马”,其中的“肥”和“壮”只适用于动物,不适于人类。说某人很“肥”、很“壮”,那你是在骂人,一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说某人很“高”,但不能说某人很“长”,“高”适用人,“长”适用于动物;“一块肥肉”不能说成“一块胖肉”但在个别固定词组、即书面语中“肥”和“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