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土壤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2、农药残留期: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 75%-100%所需的时间。3、固体废物: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被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4、土壤净化能力: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能力。5、稳定化技术:指通过化学物质与污染物之间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为不溶态的过程。6、POP: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S中持久存在的,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7、土壤环境容量:指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8、农药半衰期:指施药后附着于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9、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1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11、客土:指在被污染的土壤上覆盖上非污染土壤。12、农药光解作用:土壤表面因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能而引起农药的分解过程。13、土壤污染:指人为活动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14、异位修复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原地处理和异地处理的过程。15、面源污染: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16、污泥:指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以及从污水表面撇出浮沫的残渣。17、土壤环境污染源:指土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物污染源。18、痛痛病:指人们长期食用镉含量超过 lmg/kg 的大米,而使镉在人体内累积所导致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