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第 2 页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他从性恶论出发,创立了“隆礼重法〞的德法并举的治国思想。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 · 性恶 ?〕〔以下所引 ?荀子 ?只注篇名〕所有人的本性都是恶的,只不过圣人和君子能够化性起伪,而小人却“从其性,顺其情,安恣睢,以出乎贪利争夺〞〔?性恶 ?〕。只有通过外在的“礼义〞约束和法律制裁,才能使人为善。古代的圣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性恶 ?〕,采取德法并举的手段,就是为了把国家治理好。荀子总结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成相 ?〕一、国之命在礼基于性恶论,荀子在强调以德治国时,并不像孔子和孟子那样注重道德的自律、强调“仁义〞,而是注重道德的他律,竭力提倡“礼〞。“礼〞主要包括外在的道德标准和礼节仪式。在?荀子 ?一书中,“礼〞是道德标准和礼节仪式的总称。“礼〞既贯穿在社会的分工关系中,又贯穿在封建社会的君臣、父子、兄弟、 夫妻这种“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 〔 ?君子 ?〕的伦常秩序中,起着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存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大概 ?〕荀子把“礼〞抬到极高的第 3 页地位,“礼者,人道之极也〞〔?礼论 ?〕。只有遵守外在的道德标准和礼节仪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最终结束割据状态,实现天下的统一。1、“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荀子提出:“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强国 ?〕。以“礼〞治国是取得天下的重要途径,不以“礼〞治国就会丧失天下。他明确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天论 ?〕成汤和武王取得天下,就是因为“以国齐义〞的缘故,先王正是因为以德治国才治理好国家。荀子明确得出结论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议兵 ?〕,“隆礼尊贤而王, 尊法爱民而霸〞〔?大概 ?〕。只有隆礼贵义、爱民勤政,才可以治理好国家。2、“礼〞是养民富民的根本。荀子并不象孔子和孟子那样重义轻利, 但是,放纵人欲又会造成国乱民贫的局面。因此,荀子提出用“礼义〞道德节制人欲,从而到达养民富民的最终目的。“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 ?强国 ?〕。君主的以身作那么是决定以德治国成败的关键,他说:“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