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 20 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诗歌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老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目标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老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老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别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引导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醉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高兴让人忧。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