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有多远 这些前沿科学以及科学伦理方面的主题,由艺术家和科学家在现场与那些八九岁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娓娓展开,而孩子们就坐在那两张沙发上。这样的沟通,孩子对科学会有什么样的距离感? 虽然早已不再期望实现小时候的“科学家梦”,我仍希望女儿能体验到世界的奇异并爱上探究世界。应试教育毕竟为我们这一代留下一个无法弥补的缺失,过去接受过的科学教育,大多遵从同一套模式,用同一种写法的教材,仅仅各式各样的老师给过我不同的学习经验。 因此,当我得知曼城有个科学节,我兴冲冲地排满了我和女儿的日程,其实更多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打开科学的世界 第 1 页 共 10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科学节是 10 月份的曼城一个重磅节日,今年已经开到第六个年头。它由著名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MOSI)发起,联合曼切斯特两所大学和其它文化艺术单位,提供让人目不暇接的科普活动和科学沟通。 我们旅程的第一站是听一个科普讲座“烟花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科学家在教室里讲火是怎样产生的;不同颜色、强度和声音的火是怎样通过配方调配的;它们是怎样被安排而造成不同效果的烟花;而这些烟花是怎样变成烟花表演。 科学家在现场做讲解,与其说演讲,不如说是在表演。选取充满声光效果的、对比强烈的、出人意表的现象来演示,同时让我们身处在一个烟花制造者的情景下,在见证着烟花制造的一个个步骤之时感受其中的科学知识。 要与上至 70 岁老者、下至 3 岁小孩的观众分享科学,演讲人除了落手落脚摆弄现场实验,还要用尽自己的语言和肢体去第 2 页 共 10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幽默的语言、比如实验时犯一些拙劣的小错误来自嘲,以及常常向小观众提问。我记得之前我在华威大学里听过另一个科普讲座更妙,台上那两个科学家唱的双簧让他们看起来一点也没有学究样,反而更像小丑的演出。然而更重要的是他们尽量用生活的语言讲生活的事情——不用术语、或在无可避开使用术语时用生活话语来描述它们,却一定不会停留在术语上。 讲座课室外面的走廊摆满了摊位,每个摊位都有一些主题的科学活动。而我其后去 MOSI 的时候也发现新设了不少科学活动的摊位,这些摊位“上演”的是一些“陌生的现实”,例如将立方体放进肥皂水看它产生的膜、用 X 光设备照出的身体,以及透过显微镜看树枝上的苔藓;或者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验,例如用吸管剪出笛子;用竹签穿过气球但不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