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科: 科学 五 年 级 下 册 第 四 单 元 课题: 昼夜交替现象 课时: 1 课 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说明 内容:《昼夜交替现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说明:“地球的运动”是本单元的主题,而《昼夜交替现象》是本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 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这样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虽然最后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从而学着尝试应用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教学重点:小组合作推测假设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并学习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感受、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探究、解决疑问。 教学难点:会做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了解只要地球和太阳作相对圆周运动,都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二、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目标: 科学概念: 1 .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教学 反思或调整 2 2 .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 .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进行验证。 2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 3 .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 2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 .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说明:为将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需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以上几点。 三、教学问题及其说明(学情分析及对策)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对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有所了解,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参与式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参与式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开课遵循科学“课标”提出的“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