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临床安全性隐患与对策]他汀类药物与阿司匹林 [他汀类药物临床安全性隐患与对策] 编者按 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病发生进展机制的深化认识,他汀类药物已成为临床心血管病防治的基础用药,适应证逐渐从二级预防向一级预防迈进,但是他汀类药物潜在的安全性隐患不容忽视。因此,临床医生尤其基层社区医生亟需全面掌握他汀类药物的可能不良反应及规避技巧,以保证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他汀类药物(羟甲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戊酸代谢途径,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临床讨论证实,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事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是有效调节血脂代谢异常与预防临床事件的经典药物。但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在不同人种和人群有很大差异,如同等药物剂量时,欧洲人群的耐受性好,而亚洲人耐受性较差。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的不断讨论与临床证据的积累,人们对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有了更深化的认识,不良反应主要涉及肝、肾功能损害以及肌毒性等,因此需要临床医生严把适应证、注重临床监测与适时应对。 他汀肝损害:监测基线与变化情况,警惕高危人群 他汀类药物的肝脏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 1~2 周,4~6 周达高峰;多与剂量尤其初始剂量相关;好发于低体重、合并多种用药、严重感染和围手术期患者,也有肝病和老年人多见的报道。需特别指出的是,虽然亚洲人群的初始起效剂量约是欧洲人群的 1/2,但二者的基线转氨酶水平各异,欧洲人群的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参考值为 5~20 IU,亚洲及国人为 5~40 IU。多数情况下,欧美人群他汀类药物引起肝酶升高不超过正常值上限 5 倍时无需减量或停药,但要密切监测肝酶变化,进行性肝脏损害少见。而亚洲人群,如肝酶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 3 倍即应减量或停药,且多数不能自然恢复,特别有胆红素增高者,进行性肝损害多见。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肝酶升高是常见不良反应,欧美人群的文献报道发生率为 1%~4%,亚洲人群的发生率≥10%,因此,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种族差异显而易见。且国内外均有报道他汀类药物引起药物性肝衰竭致死,上述患者多有肝病病史或高龄,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他汀肌损害:隐患普遍存在,严重肌溶解罕见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损害程度不同,包括肌痛、肌溶解和肾功能衰竭。一般讲,轻者仅有肌肉痛苦或乏力,血清肌酸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