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羟色胺综合征简介•5一羟色胺(5一HT)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称血清素,是人体重要的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功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HT含量及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病与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有关。•最早描述该综合征是在1959年。1960年首次报道4例患者在服用高剂量左旋色氨酸(L-tryptaphan)+单氨氧化酶抑制剂(MAOI)后发生该综合征。简介•最近,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发布了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与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曲坦类药物合用引致5-羟色胺综合征(SS)的告诫,并要加强监测。概念•5-羟色胺综合征(SS)是由药物及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细胞突触间隙5-HT递质浓度过多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可能危及生命,多数由治疗性药物、故意服药或意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和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病因•影响5-HT生物合成、释放、重吸收与降解的因素,导致5一HT水平升高•机制有:①过量使用色胺酸(5-HT的前体);②使用可促进5-HT释放的药物(如可卡因、苯丙胺和ecstasy);③使用可抑制5-Hl,代谢的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④过量使用选择性5一HT再摄取抑制剂(SSRls);⑤某些联合用药(如SSRIs和氯米帕明、氟西汀和锂,已知锂具有轻度拟5-HT活性)。•从临床证实:三环类抗抑郁剂(TCAS)、MAOIs、SRI、锂盐、突触前后的5-HT1A受体激动剂及电抽搐治疗(ECT)均可促进5-HT在神经间的传递。临床表现•一般而言,包括三个方面:•①精神与行为,如激越、兴奋、轻躁狂及迟钝等;•②运动系统,如肌阵挛、震颤、腱反射亢进、偏身抽搐、紧张、构音障碍及软弱等;•③自主神经系统,如发热、寒战、出汗及腹泻等。临床表现•轻度5-羟色胺综合征患者除了心动过速外,一般无发热。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有出汗、颤抖、瞳孔变大等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表现;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发现有间歇性的震颤、肌阵挛及腱反射亢进。临床表现•中度5-羟色胺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的心动过速、高血压、高热,体温通常高达40℃,体检可以发现瞳孔变大,肠鸣音亢进,皮肤颜色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患者下肢的肌阵挛和腱反射亢进较上肢明显,多数患者还有眼球的水平震颤。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有相应的改变,对外周环境高度敏感警觉,激惹性也较高临床表现•重度5-羟色胺综合征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严重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往往可致突然休克,激越型谵妄,肌强直、肌张力增高,高热(体温可>41·1℃),癫痫发作。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和肌酐升高、代谢性酸中毒、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横纹肌溶解、肾衰竭等表现,患者的病死率相当高。诊断•对SS的诊断标准,临床多按Sternbach(1991年)提出的标准:•①在开始或增加剂量过程中使用5-HT能药物时,至少具备下列3项症状者:a)精神状态改变(意识错乱,轻躁狂);b)激越;c)肌阵挛;d)腱反射亢进;e)出汗;f)寒战;g)震颤;h)腹泻;i)共济失调;j)发热。•②上述症状非其他原因引起者(如感染、代谢、物质滥用或戒断综合征等)。•③上述症状出现前并未开始使用或加量使用神经阻滞剂。诊断同时,他还提出一个严重程度标准,•轻度SS为肌震颤、意识模糊、共济失调;•中度为激越、寒战、出汗、反射亢进;•重度为发热、腹泻、肌强直。诊断•2003年Dunkley等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5周内服用过5-HT能药物,出现以下任何一种症状:①震颤、反射亢进;②自发性阵挛;③肌肉僵直,体温>38℃,眼震或诱导阵挛;④眼震、激惹或出汗;⑤诱导阵挛、易激惹或出汗。鉴别诊断•包括抗胆碱能药物中毒、恶性高热和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抗胆碱能综合征;患者反射正常,并表现为“中毒综合征”,即瞳孔散大,躁动性谵妄,口腔黏膜干燥,皮肤发热、干燥、有红斑,尿潴留、肠鸣音消失。SS肠鸣音亢进加上神经肌肉异常、出汗和正常皮肤颜色可以区分5-HTS与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鉴别诊断•恶性高热: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吸入挥发性麻醉药诱发的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通常在吸入麻醉后数分钟内产生,以潮气末CO2浓度升高、肌张力高、高热、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性表现。体格检查可见皮肤花斑、紫绀、肢体僵直、腱反射减弱鉴别诊断•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恶性综合征(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