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 60 余篇。 2017 年 7 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袁隆平的故事试验逃过劫难1960 年 7 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 " ,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 " 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 年和 1965 年找到了 6株雄性不育稻株。在 60 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 雄性不育系" 后,1966 年 2 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就在要被抓进 " 牛棚" 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 " 水稻雄性不育 " 列入科研课题, 拨给他科研经费 600 元,两名 " 社队来社队去 " 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但秧苗却再次被毁。 1968 年 5 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 他又捡回了 5 根半埋着的秧苗。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 袁隆平继续干活, 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 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开放的科研从这年 10 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 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 " 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 假禾" ,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 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 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这株被取名 " 野败 " 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1971 年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