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一(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由于考古学对含玉器的遗存的大量发现,获得的玉器信息,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都远远超越了从传世玉器中得到的信息。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 不仅是因为考古学发现的玉器数量多,还因为相当一些学者坚持了以考古学方法考察考古学发现的玉器。我们的玉器研究,迄今基本上仍停留在“实事 ”阶段。所谓 “实事”,就是要在认识上搞清楚什么是一件玉器,以及一件玉器或一件玉器中的各个构件有怎样的材质、工艺及功能等。 例如,玉佩便是由多类、多件构件组合成的一件玉器。 当人们审视玉佩时, 不能把玉佩的各类构件看成是 “一件”“一件”的玉器。另外,还要把玉器放在考古学所说的 “具体单位 ”中进行考察。房屋、陶窑、墓葬等都属于考古学所说的 “具体单位 ”。从研究情况看,墓葬内的遗存的共生状态,更具典型性。 埋葬死者, 是生者以视死如生的观念去送别死者进入虚拟世界继续其现实世界的生活,葬仪、葬制乃至墓葬便成了生者现实世界生活的投影, 所以通过墓葬中的遗存能贴近地探知死者在现实世界的生活。 可以说,想要通过玉器处在何种关系中来把握玉器本体固有的文化与社会属性, 就要将玉器置于如墓葬这样的 “具体单位 ”中去求索。完成了 “实事 ”的考察后,就可以进行“求是”的探索了。“求是”,就是要观察发现玉器是否有着时间与空间的同与异、关联与关系,做出符合其内在逻辑的释读。要实现“求是 ”的研究,就需要将上述含玉器的 “具体单位 ”置于同一考古学文化墓地内,进行共时的同一空间和历时的不同空间的“具体单位 ”的同与异、 关联与关系的考察,从中识别出这些 “具体单位 ”的同与异、关联与关系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将这些识别出来的“现象 ”置于考古学文化中,认真审视,以求证、补充、修正乃至完善认识。完成了“求是 ”的探索,并不意味着结束,还要将“求是”的研究升华到 “通古今之变 ”的境界。“通古今之变 ”,就是知文化、社会和国家 ( 政权 ) 形态这三者或其中之一, 或其中的任何二者的兴替发展和演变规律。玉器研究升华到“通古今之变 ”的境界,有助于在 “经济全球化 ”格局下,摸索出“中国文化怎么办 ”的策略。而我们距“通古今之变 ”的研究境界还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