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反思曾庆华《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 4 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全球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而关于时区的认识又是本课的难点所在。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教学前,由于上的是第四课,没有地球自转的基础知识点铺垫,我于是出示地球仪, 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星球,因此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于是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按分步骤进行。在课堂上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确定不同地区即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二、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在小地球仪上就找到了, 当我出示一张中国地图时, 很快就确定位置关系了。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会比较一致,认为只有两种:顺时针和逆时针。 但是到底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却只能是相对的了解,让学生在做汽车,做转椅的试验中,明白,其实我们人类相当于坐在地球这个大转椅上, 看到的方向和实际地球转动的方向刚好相反。最后认识时区和时差这个部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己看视频,明白地球的自转,每15 度转一个小时。然后自学课文中的内容,甚至还要详细解释什么是地球上的经线。最后一步,让学生学会在时区图上看时间的差异变化,一定要学会看时区图,这个有一点难度,尤其是推算纽约时间和北京时间时,最后得出中国和美国的时间刚好相差13 小时,一个是白天,另一个就是黑夜。接着,让同学们按照各地时区的不同进行简单地计算,推测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世界各地的学生又在干些什么呢最后,总结地球形状特点和自转特点,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特点的理解。总之,这是一节层层递进的课,前后环节联系非常紧密,一着不慎就会乱套,所以,我在设计过度的语言时,尽量简洁明了,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一气呵成, 最终解决了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问题,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如果能有前面的铺垫的话,效果应该还可以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