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如梦如烟的岁月散文鉴赏

如梦如烟的岁月散文鉴赏_第1页
1/6
如梦如烟的岁月散文鉴赏_第2页
2/6
如梦如烟的岁月散文鉴赏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如梦如烟的岁月散文鉴赏在我们村的北面,挨着灌河边上,有条约八百米长的街道,算算也有近百年历史了,在方圆几十里内还是有点名气的。这条街上,是周边及灌河对岸几十个村庄几万号人赶集、进行农产品交易的集贸市场。在这儿,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每逢单日是人最多的时候,老百姓称之为"逢集". 一进入腊月,我家门口的集市就喧闹起来了,戴着狗皮帽的老汉、围着头巾的妇女、背着蛇皮袋子的中年人,在街上不停地穿梭着,采购各种年货,车铃声、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落,在凛冽的寒风中荡漾。赶集的人很多,推车的,挑担的,挎篮子的,牵牲口的,卖糖球的,卖年画的,卖鞭炮的,玩杂耍的,卖狗皮膏药的……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在这条街上住了十几年,商贩的叫卖声和赶集人的喧闹声,陪伴我走过了童年和少年,自己也算得上是"街上人"了。 在农村,"街上人"与"乡下人",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小区别的。怎么说呢?"街上人",地少,除了农忙,多数时候,是上午看摊子做点小生意,下午下田干些农活。而"乡下人",地多,一年到头都在跟土地打交道,只是在逢集时,间或提些从河里捞来的鱼虾,或自家田里种的瓜果蔬菜,或自家散养的鸡鸭和鸡鸭蛋等农产品,换些零花钱,剁块肉、扯块布或买些生活必须品。 当然,到了县城,我们自然又被城里人称着"乡下人"了;要是到了上海呢,就连生活在县城里的"城里人"自然也会成为"乡下人"的。实际上,"乡下人"与"城里人"的称谓,就像南方人与北方人一样,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同你在不同的位置上,身份就会跟着改变,称谓自然也会不同,道理就这么简单。 那年头,无论住在街上,还是身处乡下,本质上都是农民,生活上并没有多大差异。手头好一点,家境宽裕一些的,也就那几户数得着的,有祖传手艺和家业的大户人家。 在乡下,但凡有点文化或见过世面的人,都被尊称为"先生".如:教书的老师、看病的郎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等等。"方记药铺"的方老先生算是其中一位了,博古通今,知文纳理,家大业大。他们家不仅有明清传下的中药铺,还有第 1 页 共 6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青砖碧瓦的四合院,四世同堂,安居乐业,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在一个屋檐下舒适安逸地过着太平日子。 在我的印象中,方老先生为人谦和,满头青丝,一脸仁慈,留着长长的山羊胡子,戴着两片圆圆的老花镜,平日里总穿着长袍大褂,说话声调不高,走起路来不紧不慢。方老先生的精湛医术,在周边的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如梦如烟的岁月散文鉴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