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历史记忆从中汲取力量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曹继强22015年6月9日1把握历史方位,保持坚强定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输不起也不能输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有静气、不刮风,不搞运动、不走过场,踩着不变的步伐,把握力度和节奏,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自夏商周开始,我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便成为常态,统治者“你方唱罢我登场”,逐鹿问鼎的金戈铁马、猎猎旌旗让人目不暇接。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文仲从中体会到“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虽然每个政权的兴衰更替都有具体原因,但其中的普遍规律就是腐败导致灭亡。夏禹一生勤劳节俭,到了二世启便好声色,三世康则“娱以自纵”,以致发生内乱、政权衰落。明末腐败严重,400万军队面对磨刀霍霍的12万清军,已化为刀俎上的一堆“腐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严明纪律、反对腐败郑重地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就明确了党的纪律。此后,我们党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从“三湾改编”到延安整风,从毛黄“窑洞对”到“两个务必”,从“三反、五反”到“三项格局”再到惩防体系建设,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治国理政、兴党兴国的新高度,严纪律、纠“四风”、肃贪腐,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但与此同时,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任务仍然艰巨繁重。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杂音,出现了影响经济论、过头论、阶段论,以及工具论、矛盾论、拐点论、终点论,等等,有的是误判形势,有的是混淆视听,还有的是别有用心,必须深刻认识其本质。经过鸦片战争后100余年动荡的浴火重生,我国至今尚未达到民族复兴的鼎盛时期,但是腐败这颗毒瘤却已侵入各个领域,“天涯无净土”,成为党的一大忧患。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全面从严治党是办好中国一切事情的关键。现在,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2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面,是管党治党的有力支撑。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和甚嚣尘上的种种杂音,我们一定要增强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用历史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保持坚强政治定力,踩着不变的步伐,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2借鉴历史经验,注重古为今用历史使人明智。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数千年肃贪反腐留下的卷帙浩繁的历史智慧和经验,对我们今天开展反腐败斗争仍有许多宝贵启示。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古为今用、以古鉴今,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羊舌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墨”(贪污)罪被处以极刑而见诸文字记载的贪官。自此以后,步其后尘纷纷落马者恒河沙数,汗青轴卷中也留下一笔色彩浓重的反贪史。纵观历史上反腐败成效显著的时期,大致有这样一些经验做法值得称道。比如,坚持以民为根、以民为本。《尚书》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李世民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夙夜孜孜,唯欲清净”,3所以“天下无事”。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反腐败不能自弹自唱。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群众,才能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和威力。比如,对贪腐问题一查到底,绝不宽待。1722年,雍正针对吏治腐败、税收短缺、国库空虚这一积弊,责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为此,打出派钦差大臣、成立“会考府”(独立核查审计机构)、先查“挪移”后查“侵欺”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