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8 页 波的形成和传播 (说课稿) 雁江区保和中学:李忠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波的形成和传播》是高二物理第十章《机械波》的第一节内容,它研究的是质点的振动在连续介质中传播的过程,由于其运动形式相对复杂、形成过程较抽象。因此,是本章的难点内容之一。因为理解机械波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且是对前半部分机械振动的进一步深化和应用,又为以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光波作下铺垫,故这部分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②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的传播过程的特征;明确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而不是质点; ③知道横波、纵波的概念及波峰、波谷、疏部、密部的定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观察、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第 2 页 共 8 页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3.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1)重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难点: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3)疑点: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向外迁移。 (4)关键点:建立振动与波的联系。 依据:波 的 形 成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过 程 , 细 节 不 容 易 体 现 出 来 , 学 生 不易 掌 握 。 学 生 的 抽 象 思 维 、推理和综合分析的 能力较差。 二、学情分析及处理对策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运动学的基本知识及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但尚未涉及波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从研究质点的振动出发,去掌握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新知识。 通过初中和高一物理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动态过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三、教法设想: 1、实验法:物理实验具有形象、生动、有趣、极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化 抽象为 具体 之 功 效 ,所 以 本节课采 用实验法,利于 从人 的听 觉 和第 3 页 共 8 页 视 觉 同 时 强 化 刺 激 , 增 加 感 性 认 识 ( 学 生 准 备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