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泉: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文化悖论”上前文化部长王蒙在‘大讲堂’上讲了文化的悖论,实际上基本只谈了文学,我们能承认文学可以代表文化,因为文学有一些其他文化品种不好替代的‘优点’。他说,在文化领域里常常对同一问题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争论,而且好像谁都有道理,谁也不服谁。比如有人主张‘纯’文学,而且今年文学诺奖就给了写这样作品的文学家; 但也有人主张非纯文学,要在文学里‘揉’进现实东西,文学诺奖更多是授给这样的文学家,于是在文学问题上就存在悖论。我听完后感到不是什么领域里存在‘悖论’,而是一个东西里必然有多面性,其中包括差异而又互补的两面,甚至多面,叫‘一分为二’。人们说的‘悖论’,是人的思维上存在的不同片面性在对文化(学 ) 评价或认识上的具体表现,如果两个观点中真正有一个是完全错误的,或不能存在的,它就‘悖’不起来。与人有关系的领域里,发生‘悖论’的现象更多,因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思想、感情更是,而且可以‘各持己见’,很难说谁就一定没有道理。虽然这里也有‘底线’,不能绝对自由化,但谁也无权把它按自己的要求‘整齐划一’,实行‘专制主义’,尽管中外历史上都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专制主义时期,但无一例外都被历史否定。>甚至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在一定的时期内也同样存在‘悖论’ 现象,今天有, 明天也有,因为在认识世界或者说是解释世界的范畴里,片面性也能存在于一时,比如地心和日心说,孩子争论太阳早晨远还是中午远的‘故事’,都各有各的‘道理’,当科学发达后,这样的争论就统一到正确的解释,‘悖论’就消失了; 但在改造世界领域里就不可能存在‘悖论’,因为在片面观点指导下去改造世界,‘自然’就会马上给出否定的答复,至少很短时间就能见分晓。比如中国修三门峡水库,是利大,还是弊大,双方也争论得‘有根有据’,建成后不久,大自然就否定了权势支持的多数人观点,结果是弊大于利,黄万里先生观点正确。王部长的演讲在我看来,只能说把问题大致讲明白了,但分析深度我认为还不够。下面就王部长谈到与文化悖论有关的很重要的几个基本点,我‘补充’些看法。一,文学是用文字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的物品,这个物品又带着表达的技巧,从严格意义上讲, 它不可能算到自然科学范围里,故判断是与非就一定要用社会学的标准,与社会里的所有成员有关,有个性,一定还要有共性,还要加上时代性,三者缺一不可。思想、感情和技巧作为社会人来评判,基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