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山人]山人乐队中国好歌曲 明代中期以后,社会文化日趋多元,随着读书人增多,知识阶层的出路也多样化。许多人走不通科举做官的老路,开始尝试别样生涯,“山人”即为一种。“山人”不住山里,住在山里的叫隐士;只有那些不具政治身份但颇具社会影响、以一介平民而四处交接的人,才有资格称作山人。 早期的山人以自娱娱人为主,他们多才多艺,不但善诗能文,还会谈玄论虚,乃至丹青岐黄、医卜星相,都信手拈来。他们既可与上流社会分庭抗礼,又能博得一般大众欣赏膜拜。做得好可以结交公卿,名动天下,等而下之也可做清客、打抽丰,混口现成饭。 生活在弘治、成化年间的太白山人孙一元,就属于这类文化人。孙山人字太初,原是陕西人,曾流寓山东,郁郁不得志,第 1 页 共 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后辗转来到江南,寓居支硎山南屏寺。江南人文化水平高,又多“好奇之士”,而孙一元长身玉立,长得高洁飘逸,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谈吐娓娓可听,作诗也十分美丽,很快成为吴越间文化界的著名人物。 根据李梦阳为其所作传记,太白山人还“善说时事”,虽在山林,心忧天下,是一位出色的时事评论家。他的拥护者除一大堆附庸风雅的市井小民,还包括一批关怀政治八卦的忧国忧民者。孙一元谈论时事的态度相当激烈,常常切齿不平于天下事,诗也写得越来越激愤悲壮,越极端,越流行。 这让孙山人自我感觉很好,常与两三友好泛舟弄月,自诩举世无双。有位湖州举人很欣赏孙一元,又觉得他生活太不安定,于是把妹妹嫁给他,买了房、置了地,请山人安家,孙一元“欣然从之”。他从此返璞归真,跟当地几位文人结成文社,开始讲起“吾儒性命之学”,直到去世。 第 2 页 共 5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孙一元是山人的早期代表——彼时“山人”还是尊称。他看准时代潮流,投合大众好神仙、好议论、好猎奇的社会心理,有着敏锐的时代触觉;而且注重经营自我形象,不仅名利双收,还收获了幸福的家庭。不过后起的效仿者渐渐没有这么悠哉,他们每每染上政治色彩,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特别存在。 嘉靖朝以后,内忧外患,时局紧张,朝中大佬为应对危机而乞灵于各式“高人”,吸引大量山人涌入北京,成为各级官僚的门下客和高级参谋,出现“相府山人”“内府山人”“帅府山人”。甚至连权力中枢的内阁和司礼监,都有山人参预其中,例如那位著名的狂生徐渭,就曾入胡宗宪幕中,参加抗倭军事,甚至还有山人专门投奔边境镇帅。他们无不冀以三寸舌换得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