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高血压药物分类及降压机制2011—06T818:241. 利尿药:2. 交感神经抑制药(1) 中枢降压药:可乐定等(2) 神经节阻断药:樟横咪芬等(3) 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利血平,胍乙啶等(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a 受体阻断药哌唑嗪;a 和 B 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B 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3. 钙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等4•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药(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等(2) 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阻断剂:(3) 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5•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肼屈嗪等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作用机制】抑制远曲小管对 Na+-CL—的共转运,离子重吸收减少,尿的浓缩功能受抑制,产生利尿作用。【药理作用】1•降压作用:早期是通过排钠利尿,使血容量减少而直接降压;长期用药所致的降压效应可能与小动脉扩张有关:(1)降低动脉壁细胞 Na+的含量,Na+-Ca++交换(,Ca++内流;(2)降低血管对 NA 的反应性(3)诱导血管壁产生舒血管物质如激肽、前列腺素2. 利尿作用3. 抗尿崩症作用:硝苯地平(nifedipine)、尼群地平【作用机制】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Ca2+的内流,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哌唑嗪(prazosin)【作用机制】阻断血管平滑肌 a1 受体,使全身小动脉和小静脉均舒张,外周阻力下降而降压普萘洛尔(propanolol),美托洛尔,阿替洛尔【降压机制】1•抑制心脏:阻断心脏 B1 受体,使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2•减少肾素分泌:阻断肾脏入球小动脉 B1 受体,减少肾素分泌,使血管紧张素 II 形成减少和醛固酮释放减少3•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 B2 受体,减少 NA 释放4•中枢降压作用:阻断中枢 B 受体,降低外周交感神经张力,减少 NA 释放卡托普利(captopril)、依那普利【作用机制】1. 抑制 ACE2. 减少缓激肽的降解3. 缓解或逆转心血管重构4. 减少醛固酮分泌5. 抑制交感神经递质释放6. 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洛沙坦(losartan)缬沙坦(valsatan)【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 II 与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ATI)结合一、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二、血管平滑肌舒张药(肼苯达嗪)三、钾通道开放药(吡那地尔)四、影响交感神经递质药(利血平)五、交感神经节阻滞药(樟磺咪芬)常用抗高血压药一, 利尿药降压特点:作用温和,持久,长期用无耐受,可降低心,脑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压机制:初期(2~3w):排钠利尿,血容量(,心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