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1.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19 世纪俄国文学中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典型。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因此在社会上无所适从,结局是悲剧性的。 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里的主人公奥涅金,多余人的形象包括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多余人”形象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2.小人物 :特指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社会中处于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普希金《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的先河。果戈理的中篇小说《彼得堡故事》深化了普希金描写小人物的主题,代表作是《外套》《狂人日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则使这一主题又有新发展。3.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陀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要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每个声音都是主体,议论不局限于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的功能,还被当作是另一个人的意识,即他人的意识, 但并不对象化,不变成作者意识的单纯客体。小说具有对话性。4.托尔斯泰主义 : 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鼓吹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它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它是俄国宗法制农民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托尔斯泰式主人公托尔斯泰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