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谈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优化浅谈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优化 摘要:随着国有企业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法律规范工资总额管理、优化人工成本管理成为薪酬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人工成本的概念、构成以及人工成本管理的目的、内容、评价指标,指出国有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典型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供管理者参考。 关键词:人工成本;成本管理;工资总额;优化 国有企业,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地方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国有企业劳动、人事、薪酬“三项制度”改革走向深化,法律规范工资总额管理、优化人工成本管理成为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内部管理提升、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任务。因此,正确认识并持续优化人工成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一项课题。 一、人工成本的概念和构成 人工成本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类定义。狭义的人工成本,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雇佣员工所发生的全部人工成本和人工费用的总和,是会计核算中职工薪酬的概念。广义的人工成本,指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使用、保留、退出等环节的成本。本文讨论对象是狭义的人工成本,即雇佣员工发生的成本费用。 根据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人工成本的定义,人工成本主要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住房保障费、职工住房费用、劳动保护费用等。根据最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短期带薪缺勤,短期利润分享计划,非货币性福利等)、离职后福利(养老保险费、年金计划)、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超过一年)。实践中,一般划分为工资总额、法定福利(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补充福利(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计划)、员工福利费、教育培训经费、工会经费、辞退福利、长期福利等。这种划分最大程度兼容人力资源管理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会计核算。 二、人工成本管理概述 (一)人工成本管理的目的 人工成本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经营利润率,同时保证对员工劳动进行补偿并实现有效激励和开发。由于涉及股东、员工、顾客的利益,人工成本并不是越低越好,需要结合企业的竞争战略(低成本还是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定价策略、薪酬管理和激励策略(领先型、跟随型或滞后型)、其他运营成本的领先优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