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陕西宝鸡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训练语文

陕西宝鸡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训练语文_第1页
1/15
陕西宝鸡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训练语文_第2页
2/15
陕西宝鸡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训练语文_第3页
3/15
1 / 15 宝鸡中学2010 届高三适应性训练语 文 试 题本试题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 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第 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文,完成1— 3 题。漫说姓名文化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 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 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 5000 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 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 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 从商代的干支入名, 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 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陕西宝鸡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训练语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