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俭院士简介马克俭, 贵州大学教授, 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贵州省首批省管专家、贵州省首批结构设计大师、贵州省首批荣誉核心专家,贵州省首位工程院院士 ⋯⋯ 面对一系列的荣誉,马克俭的反应平静而朴实,“我只是想为贵州,为祖国实实在在地做点事!”与贵州的半生缘,一世情马克俭与贵州有缘,更有情。1933 年 10 月 22 日,马克俭出生于湖南岳阳。少年时期,时逢战乱,颠沛流离,逃难中,马克俭来到了贵州,先是到了遵义,后来又来到贵阳。恰巧当时的贵阳一中在招生,马克俭便去参加了考试,在贵阳一中初中部度过了相对平静的3年时光。初中毕业后,他离开贵州回到了故乡湖南岳阳。冥冥中或有天意, 1958 年从湖南大学毕业后,马克俭被分配到当时刚刚建校的贵州工学院任教。就这样,马克俭在贵州工学院扎下了根,50 年过去了,从贵州工学院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马克俭见证了学校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贵州50 年来的发展变化。 50 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对于存在了46 亿年的地球来说,只是一个瞬间,但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一半的生命。50 年,可以让一颗树苗长成参天巨木,可以让一个国家从贫穷落后变得生机勃勃,更可以让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产生无法替代的感情。自从上世纪80 年代后期在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以来,向马克俭伸出橄榄枝的单位不在少数, 其中不乏发达地区的高校或是高薪挖角的公司,但马克俭却一一婉言谢绝。离开,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研究经费,更高的待遇,但马克俭忘不了这块在战乱时期给予了自己3 年学习机会的土地,舍不得这块自己生活奋斗了整整50 年的土地,更放不下这块与自己结下半生缘、一世情的土地。 半个世纪, 他甘作孺子牛, 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只愿为这块土地的富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万丈高楼平地起, 树高千丈总有根,马克俭的根已深深扎在贵州高原,与这块热土融为一体。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976 年文革结束后,中国的经济文化开始复苏,被迫虚度了十年宝贵光阴的马克俭也开始思考未来的人生之路。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给了马克俭很大触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就是这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工人阶级不再是臭老九了,既然是工人阶级, 就应该对国家做出一点贡献,马克俭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涉足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兴起的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并逐步把自己的研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