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重阳节的来历: 因为《易经》中把 六 定为阴数,把 九 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 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 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 ,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 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 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 九九 谐音是 久久 ,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有下列习俗: 登高 辞青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登高 辞青 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 辞青 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 踏青 相对应。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 (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 辞青 。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爱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 辟邪翁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日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