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了解古代有关文化常识,充分诵读课文。(二)、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三)、感受文章缜密的思维结构,体会情理交融的写法。教学重点:李密是如何表白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养刘余年的。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式:诵读式教学与学案教学相结合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一)、预习学案、积累知识。我查找并印发了《陈情表》一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历代名人忠孝的例子,让学生在真正接触课文之前产生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文言文阅读的语言关。学生在第一课先通过查找工具书的方式将难点字词的义项了解清楚,确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之后,分组归纳出公认的难解词语,师生讨论解决。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能准确翻译全文。二、课内研读(一)、课题导入:孝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曾经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板书:陈情表李密)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为核心,而李密的《陈情表》以“孝”为主题。(板书:孝)古代的人有这样的说法:“读《出师表》不哭的人不忠,读《陈情表》不哭的人不孝。”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二)、解题: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书,内容是臣子向皇帝叙事言情。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谈论有关朝政的问题,那么陈情表是谁向谁陈情,陈述的什么情呢?明确: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不能赴任的实情。(板书:忠)(三)、背景介绍:点名由学生读学案资料:李密,生于 224 年,死于 287 年。西晋人,又名虔,字令伯。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公元 263 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刘氏。公元 265 年,晋武帝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1、当时东吴尚居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采取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容之胸怀,2、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四)、第一段:1、串讲李密是如何陈述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一段。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