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一、教学目的1.概述故事情节,熟读、翻译课文;2.指出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特点;3.指出文中倒装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4.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以及写作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时数3 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由“负荆请罪”的故事导入。2.司马迁和《史记》简介。司马迁(约前 145~约前 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 10 表、8 书、12 本纪,30 世家,72 列传,共 130篇,50 余万字。《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3.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4.请学生结合图片复述三个小故事。5.阅读文章第一小部分,解决字词句的理解问题,思考以下问题:(1)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二人矛盾伏笔。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2)“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用心爱心专心明确: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6.阅读“完璧归赵”部分,结合注释解决这一部分的字词句的理解问题,老师随堂回答学生提问。7.提出本部分思考题,下堂课讨论作答:(1)蔺相如为何会赢得赵王的信任?明确:一是由于缪贤推荐,补写出了蔺相如的过人才情;二是在朝廷应对时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正确主张,自愿承担出使重任。(2)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明确:秦王的“大喜” 与“左右皆呼万岁”以及表现出的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表现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3)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明确:①设计智取。(璧有暇,请指示王。)②说理斗争。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③誓死捍卫。(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4)秦王“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璧;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璧从径道送回赵国。(5)归壁于赵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