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 年)新医药产业是由生物、信息和材料领域新技术所激发,并在健康领域新需求牵引之下产生的新产业模式。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既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现实需要,也是我省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选择。为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 2014-2017年。一、发展背景(一) 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医药产业已形成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和卫生材料、中药种养殖业等七大门类。全省医药工业企业已达 254 户,其中药品生产企业 155 户,医药高新技术企业 36 户,建立医药科研平台 38 个,涌现出益佰、百灵、信邦、汉方、神奇、同济堂等一批重点企业。总体来看,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药材资源好。我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现有中药材品种资源 4802 种,占全国中药材种类总数的 40%,居全国第 2 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458 万亩,居全国第 3 位。二是民族医药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独家品种 154 个,占全省药品品种总数 16%。2013 年,全省苗药销售产值达到 150 亿元,是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三是医药品种多。药品生产批准文号 2317 个,其中中药 1205 个,化学药 1092 个,生物制品 20 个。药品品种 1327 个,独家品种 336 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品规 567 个。单品种销售上亿药品 36 个,其中 10 亿元以上药品 1 个,5 亿元以上药品 7个。四是产业发展快。2013 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实现 294.61亿元,同比增长 28.5%,占全省工业比重 3.7%;工业增加值 68.45 亿元,同比增长 14.4%,占全省工业比重 2.5%。近年来,我省医药产业与全国的差距拉大,位次靠后,规模仅为山东 1/15 江苏 1/13、广东 1/6、四川 1/4,排全国 24 位。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大企业不强,小企业不活。缺乏龙头带动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 45 户,产值过 10 亿元的企业仅 5 家,32%的医药企业资产不足 500 万元,20%企业亏损。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品种利用率低。中药、民族药占比超过 90%,化学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发展严重滞后。化学药品种批号资源与产值贡献背离,有超过一半的药品批号闲置,47.4%的批号产值贡献率仅为 3.6%。三是核心技术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新药研发、专利药首仿和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