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 59~60 页本课教材是以解决跳绳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 跳绳的情境,让学生解决“小红跳了多少下?”和“小军跳了多少下”这两个问题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45)和进位加(28+45),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探索两位数加法不同的口算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100 以内的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已经不存在困难。而口算速度的快慢,则直接影响着后面笔算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会影响后续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寻找一种简便的口算方式提高口算能力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我们知道要提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速度,通常要“直接从高位算”起,这样比较符合算式的观察和数的书写顺序。而学生却因为长期受笔算的影响,“直接从个位加起”的算法已经根深蒂固。为了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特意采用了“听算”这样一种口算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听算的过程中,感悟“直接从高位算起”算法的优越性。设计理念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学习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因此,本课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学生跳绳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在本课的设计中,让学生在“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多”中自主探究,体验算法多样化,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1并在练习中感悟最佳的方法,实现方法优化。3、在开放中合作,在交流中收获。《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小组学习是合作交流的重要形式,学生在开放的小组群体中,可以自由自在地交流,无拘无束地谈论,独立思考、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讨论和交流中,让不同地见解、不同地观点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完善,从而实现个人与他人、小组与全班地全程对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