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价历史与规律剖析:房价涨了 35 年目前许多人非常担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火爆的楼市、疯狂的房价、恐慌性的抢房现象,如果一直这样的“火”、“疯”下去,会不会直接导致一线率先楼市崩盘、房价泡沫破灭,会不会中国楼市重蹈日本覆辙。2004 年-2016 年中国房地产“崩盘论”、房价泡沫“破灭论”的言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却没有发生。最让人放心的,中国的市长到国家住建部,都出口驳斥的讲,中日国情与城镇化率及杠杆、市场不同,结果证明这是对的。但是对没买房的人来讲,最可怕、最悲剧的不是楼市崩盘了、房价泡沫破灭了,比这个更加悲剧、可怕的是房价一直总体上涨了 35 年[1987-2015年],暴涨了多轮,最后你还是没有买房。事实证明,中国房价从来不会听专家、经济学家、学者、唱虚派的预测,完全是按照中国特殊的供需与经济运行规律,尽管是计划经济市场转入半市场经济,房价依然上涨。第一是中国的房价历史与规律。1998 年之前的房价,从官方统计的数据来看,到了 1987 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统计。1998年 7 月之前,虽然已有商品房,但鉴于绝大部分住宅仍是福利分配,其价格很难反映真实的市场供需,也就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鉴于 1998 年在房地产市场上的特殊性,且官方从 1987 年才有全国性的房价数据可查。1987 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2697 万平方米,总量上似乎也不少,可相对于庞大的国民总数,实在太少,只能满足几十万人的居住需求。当年的全国平均房价是多少,才 408 元/平方米。看起来不高,但相对于当时的居民收入,也属于不可承受之重。一直到 1992年,房价维持在单价千元以下,但每年的涨幅可观。1998 年,在新中国短暂的房地产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在连续两年的北戴河会议酝酿之后,当年 7 月 3 日,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核心内容就是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货币化。从 1999 年开始,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制度。也就是在 1998 年,房价的单价跃上 2000 元。现在回过头来看,房地产市场化之后,房价应该大涨啊。但实际上没有,1998~2000 年,房价维持不动甚至略有下跌。想来有很多人会懊悔为啥没有在那几年紧跟政策的脚步呢?当然,房价的 3 年原地踏步应该和当时遭遇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有关系。从今天回头看,房价在 2001~2003 年还是给足了很多人机会,小幅上涨。不过也就是在当时,市场上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