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基本观念及特征、类型为何要将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基本观念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和任务?这就必须明确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所谓化学基本观念,就是中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或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所形成的能够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总观性认识。中学化学包含或渗透哪些基本的化学基本观念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这一内容。如高剑南教授在《试论化学核心的基础知识与化学学科意识》一文中,从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学习的化学核心知识与形成的学科意识的角度,提出如下 8 条内容:(1)世界是物质的,化学研究物质的两个层次:原子和分子,重点是分子;(2)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元素有序地排在周期表中,物质是多样的,元素组成又是统一的;(3)结构决定性质;结构的层次性与复杂性决定两万千世界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4)化学运动是七大基本远动之一;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物质七大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基本粒子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意识与思维运动) ...... 自然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索、揭示、掌握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性质与规律;(5)物质反应速率是实现化学反应关键因素之一;(6)任何物质对于人类来说都有两面性;(7)正视化学品与传统化学过程对人类的负面影响;(8)化学原理反映客观规律。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则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是不断远动变化的;(2)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3)物质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消失,只可能有规律性的转变;(4)环境问题较多是由人类不正确使用科技成果或使用不成熟的科技成果造成的,各门科学可以继续为解决环境问题贡献力量;(5)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需要借助科学知识、遵循科学规律;(6)自然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人类的朋友;(7)科学研究有方法可循。而李晶、何彩霞在《化学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化学教育新视野》一书中,从化学科学的六个主题——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化学中的相互作用、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变化的形式、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进化(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出发,详细阐述了各个主题教育中蕴涵的基本观念。如在“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中,应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下述属观念:物质是由不同层次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不同的微粒具有不同的结构;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