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玛曲县城关九年制学校杨新聪教学目的1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 •准确翻译课文。3 •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4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 准确翻译课文。3 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4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孟子的文章《富贵不能淫》,文章中孟子论述了何为真正的“大丈夫”!那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孟子的另一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一看,孟子通过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二、明确目标1 •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 •准确翻译课文。3 •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4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三、作者简介1. 观看动画,复习旧知。2. 学生填空。四、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1. 朗读要求一:听录音,注意听朗读地语速、停顿、重音、情感(注意生字)字词积累2. 朗读要求二:对照朗读节奏划分,大声朗读文章,比一比谁的声音更响亮,谁的感情更充沛。时间要求:自由朗读 2 分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dn)亩之中,傅说(yuQ)/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e)/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Ong)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i)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五、第二次先学后教—翻译课文1.翻译要求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勾画注释下重点词语的解释。标出不会翻译的句子或者词语。时间要求:5 分钟2.翻译要求二:提出不会翻译的词语或者句子,由其他同学或者老师帮助解答。时间要求:3 分钟行拂乱其所为所重点句子翻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使...痛苦饿:使...饥饿动:使...震撼3. 翻译要求三:大声朗读标准翻译笔记。时间要求:2 分钟六.第三次先学后教—分析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六位“殊途同归”的志士。观看介绍六位志士的视频。殊途: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总结:六位志士出身低微,人生坎坷,经历种种磨炼。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