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备人:熊宇翔教材分析:本课从属于“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且为收尾一课。课标要求是: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主要涉及晚明清初四大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状况与所代表的社会思潮。从中国思想史地位来看,这既是宋明理学的批判性发展,也是整个儒学的结构性总结,还是传统思想的近代性萌芽。从全球思想史来看,这是东方启蒙精神的曙光初现,也是西方启蒙运动所借鉴的宝贵资源,是人类在关于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方面追求的内在精神的共同心理体现。因此根据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了解,我决定将本课教学置于传统儒家思想整条脉络之上。同时,为了避免思想史教学的艰涩性以及本课三位人物“平行”的知识模式带来的课堂赘述,本课围绕“黄宗羲在困境中的求索”这一主题,以读《明夷待访录》的形式营造课堂教学情境,读出黄宗羲写书前的时代“困境”、书中的“建策”以及书的存世命运,并由此架构起课堂教学结构,以书带“人”、以人说“史”、以史示时”,透过黄宗羲的主要活动和思想反映整个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时代根源和历史影响,融合生动性和思想性。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对儒家的发展演变有了初浅的认识,具备了基本的知识水平,所欠缺的是对儒家演变相关内容的思想史特征和思想地位的整体性把握,因此本课教学将其致力于学生在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合素养提高,致力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规范表述的培养。教学目标:1. 用规范的语言识记并默写明清之际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的基本主张。2. 分析《明夷待访录》各个片段,分析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理解明清之际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共同特征。3. 感悟四大思想家的儒学观念,认同宋代以后儒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正面价值,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真精神的探索,塑造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社会观、人生观和历史观,树立全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自信”和“中华情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晚明清初思想的特点与价值难点:宋明理学的异化以及与晚明清初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教学设计过程:导入1896 年 6 月 18 日孙中山抵达旧金山,这是孙中山第一次踏上美国的土地。据清朝驻旧金山总领事的侦察密报,孙中山此行随身带有两种书:一种是他自行刊刻的《上李鸿章书》,另一种则是《明夷待访录》其中两篇。 -------张学勤《孙中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