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科普类课文的教学策略翻开人教版低年级语文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有的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如《我是什么》《地球爷爷的手》,有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如《火车的故事》《农业的变化真大》。这类课文的题材多为童话或有简单情节的记叙文,也有一些科学小品文,初入学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这类课文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同时,由于受到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其中的科学知识往往成为教学这类课文的“瓶颈”。近日,笔者在北京一所学校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一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及反思,对于低年级科普类文章的教法有了一些体会。一、准确把握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教学科普类课文,最忌讳把它上成科学常识课。如何上出这类课文的语文味儿呢?在教学时,首先要分清主次,对教学重点了然于胸。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而不是科学知识的讲解和说明。因此,我确定了《棉花姑娘》一课的三点教学目标:(1)认识七个字,会写六个字;(2)分角色朗读课文,试着读出恰当的语气;(3)认识一些益虫和益鸟,拓展相关知识。其中,又以前两点更为重要。识字学词始终要作为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切不可喧宾夺主。特别是科普类课文,有的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所学内容,于是在理解课文内容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忽视了最基础的字词训练,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学跑之前要先练好走,没有扎实的识字写字基础,阅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纸上谈兵。我在教学《棉花姑娘》时,识字采取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办法。初读课文即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之后,在大屏幕上出示含有这些生字的句子,根据字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如“蚜”字,请学生说说记字方法;“盼”字,则可以用换部首的办法温故知新;“治”字,可以让学生说说同偏旁的字;“啄”字,利用其字形特点记字;“斑”字,与形近字“班”进行区分,并放入同一个句子中辨义记形。通过各种形式的识字,使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了独立识字的能力。教材所选的科普类文章,语言都是非常精炼、优美的,要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材料,让学生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在《棉花姑娘》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让学生练习形容词的犃犅犃犅形式,还可以发掘课文中其他的语言点,让学生进行练习。比如,可以在梳理了课文内容之后,让学生用上教师提示的关键词“先……接着……然后……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