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以及防范措施 一、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综合对不安全行为分析,有诸多因素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根据员工日常作业中的行为表现,对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如下: (一)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人群: 1.新入企员工; 2.劳务工; 3.工龄长的老员工; 4.培训、学习不到位的员工; 5.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辅运车辆司机居多); 6.固定岗位点、单岗作业人员; 7.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的员工; 8.外委施工队人员等。 (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 1.新入企员工对安全作业的概念模糊,不知道怎么做安全、怎么做不安全。 2.个别劳务工文化程度低,从事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时,对此项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3.许多工龄较长的老员工,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长且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思想比较麻痹,总认为自己一直这么干也没有发生事故,久而久之养 成 习惯 性的不安全行为。 4.个人不能 认真 参 与 安全培训、学习,安全意 识 淡 薄 ,对不安全行为可 能 会 导致的后 果 认识 不足 ,在具 体的作业中随 意 发生不安全行为。 5.图 省 事、怕 麻烦 ,侥 幸 心里 作怪 。偶 尔 的一次 不安全行为估 计 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而发生不安全行为。 6.作业过程中思想开小差,心思没有用在工作上,导致作业程序不规范,发生不安全行为,甚至造成事故。 7.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由于违章隐蔽、查处难等实际情况,发生不安全行为。 8.单岗作业人员主观安全意识松懈,睡岗、脱岗类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 9.外委施工队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应付、凑乎的思想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三)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客观原因: 1.由于总考虑要完成生产任务才有效益,造成重生产违章指挥,赶产量、进度违章作业,特别在设备抢修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类不安全行为。 2.作业环境(条件)较差、设备不完好、安全设施不齐全等因素形成了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客观条件。 3.单位培训不到位,员工技能和安全意识得不到有效提高,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4.单位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形成了不能全员参与治理不安全行为的被动局面。 5.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对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进行认真的分 析 梳 理,并 制定 针 对性的管控措施。 6.对不安全行为治理的方 法 和手 段 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