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中学历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 □高中 2 ,学科:历史 2 ,课时:1 3 ,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服饰组、饮食组、习俗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二、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②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③通过参观展览,阅读材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纵向比较“衣”、“习”的变化,横向比较“食”、“住”的变化,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通过校服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合作收集材料,主动探索后分类归纳整理,列入衣、食、住和社会风俗四个展厅,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以及讨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 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新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四、 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1.学生通过百度网上搜索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习俗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和相关网址,学生自主获取相关信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3. 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运用“三镜法”即:显微镜,细致观察历史;多棱镜,全面认识历史;望远镜,整体把握历史,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xZ_gGiELlqnEfERf.html 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整体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及大众传播媒介发生巨大变化,通过视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