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1.1 如何继承传统 关于中国人信仰的故事 一些中国留学生和驻外人员,不管他们是在澳洲、美洲、欧洲还是中东,总有许多当地人问他们:“你信仰什么宗教?“ 我们中国人总是会自豪的宣称:”我们中国人什么教都不信。” 每当这时,当地人就会用一种在动物园里看猴子的表情看他们。有一个阿拉伯人听到这个回答后,竟然失声叫道:“天哪!没有信仰你们是怎么活的?”。 不是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是中国人把曾经的信仰都丢失了。而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长存,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传统的,而直到近几十年才被丢失的信仰:儒学。 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升华,对国学传统,我们应当遵循“接着说”的原则,而不是“照着说”,否则就不能将中国传统精华与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活学活用,这才是对中国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1.2 阳明心学核心 阳明心学的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学四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 “存天理,灭人欲”的真实含义 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此处的天理即是指心中的道德准则,人欲,指人的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众望。 这并不意味着理学完全否定人欲存在的合理性,孔子也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即是指人的基本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男女指的是人的基本性需求。这都属于人的合理欲望。 这里的合理范围,因人而异,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根据自身实际的基本原则。 1.4 关于“知行合一” 1.4.1 知行合一的解释 误解: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或者说是理论与实践不可分离。 正解:知和行二者本来就是对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描述,知是人的认知功能,行是人的行动功能。 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是指构建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究其实,二者是对同一件事的两个不同角度的描述。 辩证的解释:知,就是意义的寻求和建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也离不开知。 1.4.2 如何实践知行合一 知是内在的行动,行是外化的观念。知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意义世界的行动,所以起心动念都是行;而“行“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落实和体现,所以这样的”行“也就先玩是”知“的自然流溢。即: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